WFU

2018年12月22日 星期六

見菌知病?皮膚菌叢會影響異位性皮膚炎產生嗎?



皮膚上有無數的菌叢,可以調節皮膚免疫功能,也能維持正常皮膚生理作用。一旦失去菌叢平衡,是不是會造成皮膚疾病?異位性皮膚炎是否也跟皮膚菌叢組成有關嗎?病情好壞是不是也會影響菌叢組成?寶寶皮膚菌叢組成改變,是不是也能預測將來罹患異膚的機率高低?在接下來的內容一次說清楚。




結論  菌叢組成和異膚關係密切




異膚患者和正常人相比,菌叢多樣性大幅減少,金黃色葡萄球菌比例明顯增加。

異膚患者發作前,菌叢組成就已經改變,可見,菌叢改變似乎會誘發異膚發作。

寶寶出生後,皮膚上好的菌叢可以減少將來罹患異膚機率,致病菌則會增加罹患機率。

接下來,我們在仔細來看異膚和菌叢的關係。


異膚患者 菌叢多樣性大幅減少




研究發現,比較正常人和異膚患者病灶皮膚和非病灶皮膚上的菌叢多樣性。

結果顯示,異膚患者其皮膚菌叢種類會大幅減少,尤其是在病灶處


異膚患者 葡萄球菌屬 大幅增加




另一篇研究再更深入探究菌叢如何改變,結果發現葡萄球菌屬( Staphylococcus spp.)不論是在異膚患者中病灶處皮膚或非病灶皮膚,都是含量最高的菌種。

同時,在病灶皮膚,葡萄球菌屬(Staphylococcus genus)有更高的比例,而且和非病灶皮膚相比有顯著差異。

有趣的是,如果再進一步分析葡萄球菌屬(Staphylococcus genus)中的菌種(species),不論是表皮葡萄球菌(S. epidermidis),金黃色葡萄球菌( S. aurues.), 溶血葡萄球菌(S. haemolyticus),在病灶中的比例都高於非病灶皮膚。

但只有表皮葡萄球菌(S. epidermidis)在病灶中相較於非病灶有顯著增加。

這個研究發現到,不是只有金黃色葡萄球菌(S. aureus),其他的葡萄球菌屬中的菌種也和異膚有關。


菌種改變導致異膚 or 異膚導致皮膚菌種改變?




從研究中可以發現,異膚患者和正常人相比,皮膚菌叢大不同,同時也發現到金黃色葡萄球菌大幅增加。

到底是異膚發作造成菌種改變?還是因為菌種改變而導致異膚產生?一直以來就是蛋生雞雞生蛋的問題!

但接下來的幾個研究,也許能透露出一點端倪。


異膚疾病復發前 菌叢已經改變




第一個研究找了正常人和異膚患者患者,在正常人的手臂前側取樣,當作對照組別,而在異膚患者的手肘內側和膕窩處取樣,這兩處是容易發作的部位。

比較特別的是,異膚患者也在不同的時間點取樣,發作前(baseline),急性發作期(acute-flare)和發作後緩解期(post-flare),也就是經過治療後10-14天採樣。

另外,急性發作期還會細分為:發作時無治療或發作時有間斷治療兩組。


 

檢查結果發現,和正常人相比,異膚患者在發作前葡萄球菌屬(Staphylococcus spp.)即有增加。

發作時,尤其是在無治療組別,葡萄球菌屬大幅增加,可佔高達90%的菌叢量,如果患者有間斷接受治療,則相對含量較少些,一旦疾病緩解,葡萄球菌屬又回復正常比例。。

由於葡萄球菌屬中有幾個菌種可能和疾病有關,進一步分析,發作時無治療的組別其金黃色葡萄球菌佔所有菌叢高達60%含量,明顯比發作前,緩解後和正常人還要來得高。

然而,如果發作時,間斷給予治療,金黃色葡萄球菌所佔的比例約為15%,雖然和正常人相比較高,但和發作前組別相比,卻沒有顯著差異,因為異膚患者本來就帶有一定程度的金黃色葡萄球菌。




另外,比較發作時無治療和發作時給予間斷治療的菌叢多樣性,結果發現,有治療的組別,其菌叢多樣性會回復(增加)。

雖然此時臨床症狀並沒有改善,可是菌叢組成已經改變,可見治療是在增加皮膚菌叢的多樣性。

發作時給予間斷治療,可以當作疾病要從發作期準備轉變成緩解期的一個時間點,但是因為還有臨床症狀,表示需要持續有效的治療,才可以緩解發炎反應,達到緩解狀態。




因此,本研究作者根據這樣的結果推測,異位性皮膚炎疾病的狀態和菌叢多樣性的改變以及葡萄球菌屬(Staphylococcus spp)所佔的比例有關

葡萄球菌屬含量的增加和菌叢多樣性的減少,會在異膚症狀惡化前產生,就如同在急性發作時無治療的組別所觀察到的。

相反的,金黃色葡萄球菌(S. aureus)含量減少和菌叢多樣性的回復,已經可以在急性發作時合併有間斷治療組別中觀察到,也表示疾病開始好轉。

因此,異膚的治療會影響菌叢多樣性和葡萄球菌屬(Staphylococcus spp)的含量。


新生兒皮膚菌叢組成改變會影響未來罹患異膚的機率




第二個研究想要探討新生兒皮膚菌叢改變會不會和將來罹患異膚有關。

本研究收集50個新生兒,這些新生兒都不是高風險寶寶(父母並沒有過敏體質),分別出生後兩天,兩個月大和六個月大檢測菌叢組成,看這些寶寶將來一歲時被診斷有無異膚和這些菌叢組成差異是不是有相關。




結果發現,葡萄球菌屬(Staphylococcus spp)在一歲時有罹患異膚的寶寶相較於沒有罹患異膚的寶寶,在整體菌叢中所含的比例會大幅降低,而且這在兩個月大時就已經發現。

同時再進一步分析看是那個菌種有關,結果顯示:一歲時會罹患異膚的新生兒相較於沒有罹患異膚的新生兒,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is epidermis)和科氏葡萄球菌(S. cohnii)這兩個共生菌(常在菌),在整體菌叢的含量比例大幅降低

整體來看,一歲大罹患異膚的寶寶,在發病之前,其葡萄球菌屬中的共生菌種(Commoensal staphylococci)就已經大幅減少,可見,這些共生菌似乎對於異膚是有預防效果。


金黃色葡萄球菌會誘發將來罹患異膚




第三個研究,想要去探討寶寶在罹患異膚前,是不是就已經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S. aureus colonization)?

這研究收集149個嬰幼兒,其中包含有高風險的寶寶(父母具有過敏體質),寶寶出生後,在七個時間點採樣菌叢:出生後第1,3,7天和第1,3,6,12,24個月大,後來追蹤發現有36個孩童罹患異膚。

研究結果發現到,在這些時間點中,有至少一次培養出金黃色葡萄球菌(S. aurues)的寶寶,相就於從來沒有培養出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寶寶,將來罹患異膚的機率高五倍。




在診斷異膚的當下採樣,發現罹患異膚的寶寶和沒有罹患異膚的寶寶相比,培養出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機率高五倍,而且在診斷的前兩次回診就是如此。。

可見,出生早期皮膚菌叢的特殊改變,會對於寶寶將來是否會罹患異膚造成影響,也就是說金黃色葡萄球菌(S. aureus)可能在某些人上會誘發將來異位性皮膚炎產生。 

由上面兩個研究發現到,好的微生物菌叢會減少異膚發作,致病菌則會使罹患異膚的機會上升


金黃葡萄球菌 各種機轉惡化異膚





從以上研究,我們知道金黃色葡萄球菌在異位性皮膚炎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他是如何造成異膚發生?如何惡化症狀呢?

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許多對抗宿主和皮膚屏障的能力。

相較於健康正常皮膚,異膚患者皮膚對於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殖是比較容許的。

異膚患者皮膚上的抗菌胜肽比較少,所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容易生長。

異膚患者的皮膚PH值比較高,又造就金黃色葡萄球菌容易生存,正常健康皮膚是弱酸性,凡而不利金黃色葡萄球菌生活。

從異膚患者皮膚上所分離出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其和表皮結合能力比從正常人所分離出來的還要來得高。

金黃色葡萄球菌表面具有α毒素(α-toxin),會在角質細胞上鑽出孔洞,造成皮膚屏障缺損,同時也可以促進生物膜(biofilm)形成,使得金黃色葡萄球菌本身難以被消滅,另外也會讓宿主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還可以分泌至少10種蛋白脢(protease),可分解破壞角質層。

另外,金黃色葡萄球菌表面有許多分子可以促進發炎機轉,例如具有超級抗原,可以刺激發炎反應。

金黃色葡萄球菌也可以刺激角質細胞TSLP表現,誘發第二型免疫反應(Th2 response),惡化異膚。


結語


異膚患者和正常人相比,菌叢多樣性大幅減少,金黃色葡萄球菌比例明顯增加。

異膚患者發作前,菌叢組成就已經改變,可見,菌叢改變似乎會誘發異膚發作。

因此,菌叢對於異膚發作和惡化扮演重要角色。

最新研究顯示,常在菌叢能對抗致病菌,尤其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甚至能進一步改善異膚。

目前已經有一些乳液添加一些粹取物質,宣稱可以影響皮膚菌叢組成。

我們下篇再來好好聊聊:益生菌/益菌生乳液治療異膚?可能嗎?

下篇連結: 未來乳液展望 - 改變菌叢 改善異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