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老年皮膚 part II 疾病 & 治療



上一篇瞭解皮膚老化的生理變化後,我們再來看老年人常見的皮膚疾病有哪些?在安養機構的老年人常見的皮膚問題有哪些?一般老年人和住在安養院的的老年人常見的皮膚疾病一樣嗎?同時,老年人常會抱怨皮膚癢,一定是皮膚過於乾燥造成的?還是要考慮其他可能的原因?


老年人皮膚疾病就醫次數





2006年有文獻指出,根據全國長期照護需要評估調查研究,一年當中,每100位65歲以上老年人,就有32.6位會至皮膚科門診求診,同時每人一年平均使用次數為1.24次。

再進一步分析,某一部份特質的老年人使用次數更多,其中包括:男性,年紀越大,失能程度越重(例如:臥病在床)和居住在照護機構,會使用更多次的皮膚門診服務(就診)。

而且,有無居住照護機構是皮膚門診使用次數差異最顯著的。住在家裡的老年人平均每100位只有32.4人會看診,而住進安養機構的老年人,平均每100位有高達49人會去皮膚科看診。

如果從一年使用次數來看,住在家裡老年人平均一年就診1.23次,住進安養機構的老人平均一年就診2.55次,超過2倍之多。


老年人皮膚病哪種最常見?





台大醫院皮膚科統計從1993年到1999年皮膚科就診患者,總共有16924位超過65歲的老年人就診,佔所有皮膚科就診患者11%。

老年人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依序為皮膚炎(濕疹)(58.7%),黴菌感染(38.0%),搔癢(14.2%),良性腫瘤(12.8%),病毒感染(12.3%)。

其中有趣的是,65歲以上老人和65歲以下族群相比,高達3倍有皮膚搔癢症狀。 

根據這樣的統計結果,我們得知對於老年人衛教皮膚保養的重要性,要多使用保濕乳液,注重足部保養。


安養機構老年人,哪種皮膚疾病最常見?





2002年成大皮膚科發表文獻,調查南部安養之家住民的皮膚問題,總共訪查398位安養機構住民,這些住民平均年齡76.2歲。

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依序為黴菌感染(61.6%),皮膚乾燥(58.3%),皮膚炎(7.3%),疥瘡(3.3%)。

皮膚乾燥的發生率和年齡成正比。皮膚乾燥最常出現在:小腿,前臂,手腕。

皮膚黴菌感染最常見的部位是足癬和甲癬。

疥瘡也是安養機構常見的皮膚疾病,被診斷出疥瘡的患者,之前都曾經罹患疥瘡,可見儘管有治療,在某些安養院,疥瘡的問題持續存在,而且有些患者並沒有被診斷出來。可能是因為老年人對於疥瘡反應沒有那麼明顯,因此不太有癢感,這也會導致臨床判斷上的困難。

接下來,我們開始介紹老年人常見皮膚疾病。


全身性搔癢




老年人的全身性搔癢可以分成兩種。

一種是可以看到特定皮疹的,這通常都是因為皮膚疾病引起,給皮膚科醫師診斷後,即可給予藥物治療。

另一種是沒有特定皮疹,患者只覺得很癢,一直抓,紅疹都是自己抓出的。

這種沒有特定皮疹的搔癢,就得多費心思,要找出引起的原因。

我們來討論無特定皮疹的搔癢



老年人全身性搔癢,如果沒有特定皮疹,最常見就是上篇所提到,皮膚乾燥所引起。

此外,還有很多原因都會造皮癢,因此有經驗的皮膚科醫師都會開始注意患者有無合併一些慢性疾病。

慢性腎病,不論有無再洗腎,常常都會有皮膚搔癢的問題。

有無肝病,也常是我們詢問的焦點。

各種淋巴癌,還有一些特定器官的癌症也會引起全身搔癢。

雖然現在台灣發生率不高,但如果有寄生蟲感染,也會引起搔癢症狀。

另外,詢問有無服用的藥物,也是診斷的線索,包含:降血壓藥物,降血脂藥物,心律不整用藥,利尿劑,雌激素甚至是嗎啡類用藥,都會引起搔癢。

血液問題也會,長期缺鐵性貧血和紅血球增生症也可能併發搔癢。

因此,全身性搔癢對皮膚科醫師來說,是個重要課題,要去找尋引起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減緩症狀。


冬季癢





皮膚乾燥是中老年人,尤其在冬天常見的皮膚問題,病人常主訴全身發癢,或在四肢伸側,特別是小腿前側,產生紅斑及龜裂(如同上面照片所示)。

此時若誤為身體不潔而以肥皂過度清洗,用熱水燙或搔抓等不當方式來止癢,都會使病情更加惡化。




改成溫水沐浴是治療的第一步。

勤擦乳液,選擇比較油性的乳液,基本上就可以解決問題。




一週後回診,只用乳液就解決問題,可見皮膚保養的重要性。


牛皮癬(慢性濕疹)





牛皮癬(慢性濕疹,不是乾癬)也是常見的皮膚問題,患者常常會覺得皮膚某一部位很癢,不停搔抓,越抓越癢,越養越抓,甚至都可以抓到出血,漸漸的,皮膚變厚,皮紋變深,整個就像樹皮一樣,我們稱之為苔癬化。




這時需要給予藥物治療,因為這是經年累月的結果,治療需有耐心,除了外用抗發炎藥膏外,同時也可以搭配一些止癢藥膏,乳液保濕劑,重建皮膚屏障,一樣可以控制下來。


脂漏性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就是在皮脂腺較豐富的部位所產生的皮膚發炎。

皮脂腺大量存在於頭皮,臉部(眉毛,鼻翼兩側,耳朵)和胸前。因此,這幾處都是好發部位。

這是老年人非常常見的皮膚問題,尤其是在神經損傷的患者,例如:中風,帕金森式症,阿茲海默症,腦部外傷。

因此,在醫院神經外科或者是復健科的病房,此病常是被會診的問題。




臨床上可以看到帶有黃色油膩痂皮的紅色班塊,甚至可以看到膿疱產生。

通常沒有症狀,少數會有癢感,主要是外觀問題。

治療主要靠外用藥膏,但現在也漸漸發現,其實生活作息對於其病情也有影響,身心問題也會造成此病復發,個人整體健康也很重要。

看完常見的皮膚炎(濕疹),接著,進入常見皮膚感染疾病。


體癬(黴菌感染)





黴菌感染可說是常見感染皮膚疾病,不分年齡,主要是因為台灣氣候溫暖潮濕,加速黴菌滋長。

對於行動不便,甚至是臥病在床的老年人,黴菌感染就更加常見。




最常發生的部位就是腹股溝和屁股,因為這是身體相對溫暖潮濕的部位。

如果是需要包紙尿褲的老年人,發生率就更高啦。



腋下也是好發部位,尤其是如果肥胖患者,容易悶住,一樣是黴菌滋長的好地方。




但有時候也可以拓展到身上其他部位,主要都是因為擦錯藥物引起,本應該用外用抗黴菌藥膏治療,但有些人會自己去藥房買成藥,以為只是一般濕疹,誤擦了外用類固醇藥膏,使得病情更加惡化。




要如何判斷是否為皮膚黴菌感染?

其實很簡單,從上面的照片就可以看到,病灶通常為環形狀,邊界比較鮮紅,而且會帶有皮屑,但病灶中央卻相對乾淨,通常患者都會抱怨搔癢。

病灶一開始都是一小圈,漸漸就會往外擴大,因此,用外用藥膏治療時,一定要擦的比原本病灶要再往外多1-2公分,才能藥到病除。

可是,問題來了,這些黴菌都從哪裡來?

通常有經驗的皮膚科醫師都會請患者把腳伸出來檢查一下。

這些體癬99%都是從足癬(香港腳)而來的

所以為什麼很多人認為明明體癬就擦藥治好了,1-2個月過後卻又復發,就是因為大本營(足癬)沒有清乾淨所致。


足癬(香港腳)





香港腳很多人終其一生為其所擾, 很多人都治不好,因此這就變成黴菌的大本營,傳染到身體其他地方。

香港腳在台灣非常常見,因為全身上下,腳ㄚ子是最潮濕的地方。

所以,雙腳幾乎都是人一開始最早被黴菌感染的部位。





香港腳型態有很多種,除了最常建在指縫間可以看到脫屑外(指縫型),還可以整個腳掌都是厚皮屑,或者是以水泡潰瘍傷口呈現。

最重要的是,香港腳不一定會癢!

很多人以為會癢才是香港腳,所以才忽視香港腳的存在,等到傳到身上其他部位時,才被診治出來。


尿布疹(念珠菌感染)





尿布疹除了在嬰幼兒常見外,在老年人也是令人困擾的皮膚問題。

許多臥病在床的老年人,因為大小便無法自理,需要長期使用成人紙尿布,如果沒有勤換尿布,這時,念珠菌就會增生,造成皮膚問題。

念珠菌感染很有特色,除了一整片紅疹外,可以看到許多散在的小丘疹,甚至可見膿疱圍繞在旁邊,稱之為「衛星狀病灶」。




念珠菌是一種黴菌,主要存在於口腔,呼吸道,腸胃道和生殖道。

當我們身體免疫機能正常時,他和我們相安無事,等到我們抵抗力下降,同時又有溫暖潮濕的環境時,就會大量增長,於是病灶就產生。

除了給予外用抗黴菌藥膏外,保持患部通風乾燥是治療的不二法門,因此,都會建議照顧者可以每3-4小時換尿布一次,同時,當換尿布時,可以先打開尿布5-10分鐘後,再將新尿布包上,給予皮膚喘息空間,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疔瘡(細菌感染)




除了黴菌感染,細菌感染也是老年人常見的皮膚問題。

疔瘡,是一種厲害的化膿性毛囊炎,身體任何部位皆可能發生,一接觸就非常疼痛,如果是長在屁股處,甚至沒辦法躺坐。

由於現在個人衛生比較好,所以相對而言,疔瘡已經不那麼常見,但由於許多老年人行動不便,因此,就容易好發在背部和屁股。




臨床上就是一個紅色的腫塊,稍微一壓就痛的不得了,需要口服抗生素治療,等到腫塊摸起來比較軟了,也就是俗稱「熟了」,就可以用刀片稍微化開,引流膿瘍,這樣一來,才能根治。


皮蛇(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俗稱皮蛇,也是老年人常見的皮膚疾病。

帶狀皰疹,通常患者會先感到疼痛,是一種神經痛,這種痛感是相當特別的,為一陣一陣的刺痛,電痛,甚至是灼熱感,非常不舒服。

早期前驅症狀只有疼痛感,是相當難診斷的,因為水泡通常都在疼痛一週後才長出。

所以如果是痛在胸口,患者通常會先去看心臟內科,以為是心絞痛。

如果痛在背部,會去看骨科或神經內科,以為是脊椎的神經被壓迫到。

如果痛在右下腹,會去看腸胃內科,以為是闌尾炎或者是膽囊炎。

如果是痛在下肢,以為是肌肉拉傷。

等到一週後,原先疼痛的部位長出群聚水泡,才發現原來是帶狀泡疹作怪。





帶狀皰疹,臨床上可見群聚水泡,而且以身體中線為界,單側發生,沿著體節長

民間有流傳,如果水泡長到身體一圈都有(跨中線),那可能生命就不保了。

其實這樣說也有道理,一旦水泡不只侷限在原本相近的體節,而且還跨越中線,全身到處有,那就真的要小心了,這是散播型帶狀泡疹(Disseminated Herpes Zoster)

擴散型帶狀皰疹比較好發在免疫低下的患者,例如:器官移植患者,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或免疫不全患者..等,同時比較可能會合併肺炎和腦膜炎,的確是可能致命的。




帶狀皰疹,並不是人體感染新的病毒。

這是原本潛藏在身體的水痘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再次活化造成。

當我們小時後感染水痘病毒後,雖然皮疹消失了,但這隻病毒會潛藏在我們的神經節中。

等到哪一天,身體勞累抵抗力下降時,就會從神經節再度活化。

所以一開始會先有神經痛,因為病毒正在破壞神經,約莫七天後,才跑到皮膚,引起水泡。

每次我都會跟患者說,當你長出皮蛇時,就是身體提醒你要多休息啦。

如果皮蛇長在頭頸部或者是肛門附近,健保會給付口服抗病毒藥物,因為怕會侵犯眼睛導致失明,或者是導致便秘大小便失禁。

口服抗病毒藥物需在水泡長出72小時內給予,才有最大的效果,可以減少急性疼痛和加速水泡癒合。

口服維他命B群也可以加速神經修復,對日後皰疹後神經痛也些許幫助。


疥瘡





疥瘡也容易好發於老年人,尤其是臥病在床的患者。

根據之前成大所做的調查,疥瘡也是安養機構常見的皮膚疾病。

因此,對於安養機構的住民,我們更是要注意有無疥瘡問題,如果沒有診斷出來,可能就會造成院內大感染。

有關於疥瘡診斷治療的文章,可以參考以下四篇:


你真的瞭解疥瘡嗎?


結論


老年皮膚疾病很多,當然,皮膚保養還是最重要的,預防甚於治療。

現在老年人口越來越多,現在也有長照居服員可以提供給這些行動不便的老年人較好的照料,希望這篇文章能讓老年人的皮膚照顧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