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1月6日 星期四

新生兒塗抹乳霜能減少異位性皮膚炎產生?2021最新統合分析結果出爐

 



「如何有效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產生」一直是醫師們研究的焦點,也是許多家長追求的目標,尤其是家中已有異位性皮膚炎寶寶的爸媽生下一胎時,最想要達成的願望。目前許多研究已經證實:皮膚屏障異常是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的導火線,同時還會進一步誘發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導致後續過敏性疾病產生。因此,專家著手開始研究新生兒塗抹乳霜進而修復皮膚屏障,是否能減少異位性皮膚炎產生?從2010年到2020年間,總共有10篇針對此議題的臨床試驗結果發表,然而,研究結果相當分歧,使得醫師不知如何看待這些結果。2021年底,總算有專家將這10篇臨床試驗結果經統合分析後,做出結論。


結論:高風險新生兒塗抹乳霜確實有效 持續不間斷塗抹更有效




作者針對「新生兒塗抹乳霜是否能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產生?」搜尋現有文獻,總共有10篇臨床試驗符合搜尋條件,總共有3507個新生兒。

其中,8篇臨床試驗對象主要針對高風險新生兒,也就是父母雙方其中一人具有過敏體質,也就是患有異位性皮膚炎、氣喘或過敏性鼻炎。另外2篇則是針對一般新生兒進行試驗。

經過統合分析後,結果顯示:如果將10個臨床試驗一起歸納分析,則出生後塗抹乳霜並不具有保護效果,並無法降低罹患異位性皮膚炎風險。

然而,如果只針對收錄高風險新生兒的8個臨床試驗統合分析,結果指出:高風險新生兒於出生後開始塗抹乳霜,相較於沒有塗抹者,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顯著下降

同時,有些臨床試驗中,患者塗抹乳霜的時間和評估患者是否有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的時間點並不一致。舉例來說:研究設計乳霜塗抹只到6個月大,但直到新生兒1歲大時才評估有無異位性皮膚炎發作,這中間有6個月的空窗期。

某些的臨床試驗設計則不同,其建議新生兒持續塗抹乳霜直到評估是否有異位性皮膚炎的時間點,也就是中間無空窗期。

進一步統合分析後發現:高風險新生兒持續塗抹乳霜,才具有降低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更顯著下降

因此,本篇結論為:高風險新生兒,於出生後開始塗抹乳霜,同時持續塗抹,能顯著減少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率,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產生

其實,在本篇文獻刊登前,筆者在門診也都是如此建議,如果家長其中一人有異位性體質,且前一胎即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會建議下一胎出生後就要塗抹具有功能性成分的乳霜,一天3~4次。

如果真的無法預防疾病產生,塗抹乳霜仍是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第一線療法,可以減少疾病嚴重度,甚至延緩疾病發作。

另外,如果並非高風險新生兒,但出生後皮膚觸感粗糙,也會建議開始使用乳霜,回復皮膚的功能,才不會造成皮膚紅疹甚至皮膚炎產生。

雖然已經知道統合分析結果,但其實回顧這10篇相關臨床試驗文獻,更能從中瞭解為何之前這些臨床試驗結果大相逕庭,以下是歷史文獻回顧。


歷史文獻回顧






前文提到,先前研究指出:皮膚屏障異常是引起過敏疾病的開端,於是研究重點就開始著重於如何修復皮膚屏障和出生後立即修復皮膚屏障是否能預防異位性皮膚炎以及其他過敏疾病產生。 

塗抹乳霜對於皮膚屏障的修復,提供一個安全又有效的方式,因此,醫師想知道出生後立即塗抹乳霜,是不是可以預防異位性皮膚炎和其他過敏疾病的產生?許多相關研究因應而生。

2014年日本和英美團隊各發表一篇臨床試驗結果,研究的對象皆是出生三週內的新生兒,分別收納118名和124名,新生兒的爸媽至少要有一人帶有異位性體質,也就是至少要有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或氣喘,這些是高風險的族群。

兩者研究結果皆顯示:相較於對照組,塗抹乳霜組別的高風險新生兒,分別可減少32%和50%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率。

詳細內容,可參考前作:




接著,2018年,澳洲發表一個實驗性的臨床研究(PEBBLES pilot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8) 178, ppe19–e21),同樣針對高風險新生兒,總共收納80名,實驗組的新生兒每天至少全身塗抹二次乳霜,持續直到6個月大,對照組則不塗抹乳霜。

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對照組,塗抹乳霜組別的高風險新生兒於6個月大和12個月大時,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和食物過敏的機率較低,雖然沒有顯著差異,但有減少的趨勢。

此研究有其特別之處,第一,其使用的乳霜是功能型乳霜,其成分以神經醯胺為主,模擬表皮角質層細胞間油脂的比例設計(神經醯胺:膽固醇:游離脂肪酸=3:1:1),PH值為5.0,具有修復皮膚屏障效果。第二,每天塗抹兩次以上乳霜,先前的研究一天只使用一次。第三,寶寶塗抹乳霜只有6個月,但直到12個月大時,仍可減少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率,是否代表有持續保護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

前面三個正面的研究結果,帶給大家相當振奮的消息,每天塗抹乳霜是一個相當簡單的操作,如果對於預防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個可行的方式,那就可以減少未來醫療的花費,減輕家長的負擔,甚至扭轉孩童過敏的一生,可說是一個相當嶄新的預防方式,然而,這幾個研究都是短期的追蹤,同時參與的人數相對比較少,還需要更大規模的研究才能下定論。




2019年美國奧勒岡大學發表另一個研究成果(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 2019 Nov;33(11):2087-2094.),也是針對高風險新生兒,原本預計收納200名,後來只能收到100名,實驗組的新生兒每天至少全身塗抹一次乳霜,持續直到一歲大,對照組則告知不能全身使用乳霜,只在覺得皮膚乾燥時才使用。分別於12個月大和24個月大時,評估臨床症狀。




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對照組,塗抹乳霜組別的新生兒於12個月大和24個月大時,和對照組相比,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比例較低,雖然沒有顯著差異,但有減少的趨勢。

本研究所使用的乳霜含有神經醯胺和天然保濕因子,屬於功能型乳霜,除此之外,作者認為主要是因為對照組有高達45%的受試者仍有使用乳霜,再加上收納人數只有原本預計的50%,才會造成統計上沒有顯著差異。

以上四個研究結果都給予正面的支持,然而,接著發表的三個大規模的臨床研究成果,結果卻不如預期,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臨床試驗方式是否有所不同?


2020年大型臨床試驗 結果出乎預料




2020年英國發表大規模的臨床研究成果(BEEP study, Lancet. 2020 Mar 21;395(10228):962-972.) ,一樣針對高風險新生兒,收納1394名,實驗組的新生兒每天至少全身塗抹一次保濕品,持續直到1歲大,不論是對照組或實驗組都會教導皮膚保養,例如:洗澡一週2~3次即可、水溫不能熱、不能使用肥皂、泡泡露和濕紙巾等,2歲時,再評估有無異位性皮膚炎產生。




研究結果顯示:2歲大時,實驗組和對照組間異位性皮膚發生率並沒有差異(23% vs 25%),乳霜不具有保護效果,並不能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產生,但本研究結論也指出,雖然乳霜在本研究並不具有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的效果,但並不影響乳霜是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第一線的治療方式。



2020年瑞典挪威也發表大規模的臨床研究成果(PreventADALL, Lancet. 2020 Mar 21;395(10228):923-924.),其研究對象針對一般新生兒(不一定是高風險),收納2397名,分為四組:a.對照組:不給予任何皮膚照護,同時嬰兒飲食部分只給予國家指引;b.皮膚保養組:出生後2週內即建議用沐浴油泡澡,洗澡後只建議全臉需要塗乳霜,持續施行直到8個月大;c.早期食物介入組:建議寶寶在3~4個月大時,開始給予副食品,包括:牛奶、花生、麥片和蛋等;d. 同時給予皮膚保養和食物早期介入。主要於1歲時觀察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率和3歲時食物過敏機率。




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皮膚保養組別(沐浴油泡澡加全臉塗抹乳霜)或者是食物早期介入(寶寶3-4個月大即添加副食品)組別相較於對照組,並不能減少1歲時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率。

以上二個大型臨床研究皆顯示:新生兒早期塗抹乳霜並沒有辦法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發生,顛覆之前所有研究的正面成果,所有的專家學者並沒有預期這樣的結果,完全出乎意料,然而,我們還是必須審慎看待這兩三個研究。

英國的研究中,一天塗抹1次乳霜可能沒有足夠保護效果,或者是每次使用乳霜的量並不夠,將來是不是要建議多次塗抹和足夠的使用量?同時,使用的乳霜為英國當地容易取得的品牌,並沒有特殊成分,例如:神經醯胺、天然保濕因子和抗發炎成分等,或許使用功能性乳霜才比較有效?另外,平均出生後11天才開始塗抹乳霜,是不是要更早介入?這都是未來可以改變不同的實驗設計再來看結果。

挪威和瑞典的研究中,乳霜並沒有全身塗抹,只塗抹臉頰,但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全身皮膚屏障異常,乳霜只塗抹在臉頰再加上沐浴油泡澡,能否修復全身皮膚?除此之外,此試驗針對一般新生兒,而非高風險族群,這樣的結果能否套用在高風險的新生兒,值得深思,同時這些研究皆長達快一年,根據研究統計,家長對於醫囑遵從性會隨時間而下降,乳霜塗抹次數會越來越少,因此可能影響結果。


結語




由於以上各個臨床試驗結果相當分歧,專家將所有臨床試驗結果收集起來,經由統合分析後發現:高風險新生兒,於出生後開始塗抹乳霜,同時持續塗抹,能顯著減少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率,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產生

分析後的結果,總算可以讓大家更明瞭,也能讓醫師對於衛教家長和患者更有信心,尤其,定時塗抹乳霜也是異位性皮膚炎第一線的治療方式,現在除了可以保養皮膚外,還能進一步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產生,何樂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