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4年10月22日 星期二

寶寶紅胎記,需要治療嗎?

 


筆者自從10年前在中山附醫開設兒童皮膚門診後,除了一般濕疹和異位性皮膚炎外,最常遇到家長帶寶寶求診諮詢的,就是各種紅色胎記,家長常會驚慌失措,深怕這些印記會永遠留在皮膚上,尤其是在臉部或者是四肢外顯部位,擔心未來小孩會遭受歧視和罷凌。許多時候家長來尋求第二意見,因為之前的醫師告知只需觀察,隨時間其會自行消退,但真是如此嗎?這十年來,治療的方式和準則也慢慢被改寫,藥物再加上雷射治療,可以讓紅色胎記消失的無影無蹤,但,治療的黃金時期是哪時呢?同時該選取何種治療呢?希望接下來的文章,能提供家長正確的資訊,然而,儘早求診和醫師溝通絕對是治療的第一步喔~


診斷正確就最重要!


新生兒紅胎記該怎麼治療?

新生兒紅胎記雖然很相似,就如同上面三種,但其實都是不同的疾病。

因此,立即求診,尋求皮膚科醫師給予正確診斷後,才是開啟治療的第一步。

新生兒常見的紅色胎記有三種:酒色斑、鮭魚紅斑和嬰兒血管瘤,這三種疾病的治療方式皆有所差異,同時治療的黃金時期也有所不同。

筆者門診診治中,有時會聽到家長說:賴醫師,這真的需要治療嗎?之前的醫師告知我們只需觀察就好,但這胎記卻越來越大片,真的會消失嗎?

此時,看著家長手中抱著已經一歲的病童,血管瘤都已經出現潰瘍的傷口,實在是不知道要如何回答,只能跟家長說,沒關係,我們現在開始好好積極治療,都不嫌晚。

接下來,我們就好好來瞭解這三種新生兒最常見的紅胎記,有什麼樣的差異。


酒色斑:不會消退的紅色印記




寶寶一出生,臉部出現一大片紅紫色班塊,像葡萄酒灑在皮膚上,這就是酒色斑最大的特色。



酒色斑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三,意即每1000位新生兒,就有3位罹有酒色斑。

酒色斑好發在頭頸部,單側為主,但四肢也可能產生。

酒色斑嚴格來說,並不是血管瘤(血管增生),它是皮膚微血管異常擴張所造成,形成葡萄酒色的外觀。

酒色斑在新生兒一出生即有,範圍並不會擴大,但會隨孩童發育,等比例增大,同時,並不會隨時間消退,若不治療,則會永久存在。

目前唯一的治療方式就是血管型雷射,例如:傳統的染料雷射和新一代的青萃光雷射(Derma V)。

雖然也有些醫師採取血管內硬化劑注射,但雷射相對風險小,術後也好照顧,仍是第一線建議治療方式。



酒色斑通常都只影響皮膚,但如果範圍太大,就必須要進一步檢查。


酒色斑如果影響單側臉部達三分之二面積以上,就要小心是否有無合併眼睛及神經方面的異常,此稱為Sturge-Weber syndrome,其主要特徵就是臉部有血管瘤,並在同側的腦膜也有不正常的血管增生,通常嬰兒期就有癲癇症狀,之後可能會出現半邊偏癱、半邊視盲、智力受損及青光眼等症狀。

如果酒色斑在四肢的範圍很大,同時合併肢體肥大,就要小心骨骼肌肉方面的異常,可能為Klippel-Trenaunay-Weber Syndrome,其表現為皮膚酒色斑、靜脈曲張(varicosities)及肢體組織及骨頭肥大等三項特徵。

因此,如果酒色斑面積過大,請及早請教皮膚科醫師,接受詳細檢查,看有無合併此類併發症,儘早治療。



新生兒酒色斑如果持續不治療,到青少年成人之後,酒色斑的厚度會漸漸增加,甚至會新生局部血管瘤。

酒色斑底下的軟組織也會增厚,更甚而導致左右臉部不對襯,此時如果才要治療,需要非常多次的雷射處理。


何時才是酒色斑的治療時機呢?其實,只要嬰幼兒可以配合,就可以開始治療,因為一旦孩童到幼稚園階段,臉上的紅斑是相當外顯的,可能會遭受歧視或排擠。。

酒色斑的治療次數因人而異,以筆者這10年來治療過將近五六百例的經驗,至少都需要6-8次的治療,每次間隔約4-8週,因此這是一個漫長的治療過程,需要家長一同配合。

同時,筆者也建議,範圍越大的酒色斑,尤其是頭頸部的位置,更是要積極治療。

目前除了傳統的染料雷射外,現在也有新一代的青萃光雷射(Derma V),除了穿透深度更深外,也可以減少術後瘀青的產生,但要選擇何種雷射,可以和醫師充分溝通。

只要願意積極治療,一定可以淡化紅斑,甚至可以達到完全清除的狀態。





鮭魚紅斑:暫時的印記




鮭魚紅斑,俗稱天使的吻痕,是一種暫時性的胎記。



鮭魚紅斑也不是血管瘤,同酒色斑是異常的微血管擴張,因此,如果寶寶情緒激動大哭,或者洗澡後,顏色都會變得更鮮紅明顯,但顏色慢慢又會變淺。

鮭魚紅斑一出生即可看到,一樣不會變大,通常都位在頭頸部中線位置,例如:前額、後枕處和人中。

鮭魚紅斑通常不需治療,大多數嬰兒滿3歲後就會自行消退,但也可能晚至6~7歲才消退。

不過也有研究指出,少數人的鮭魚紅斑會持續至成年,終生不會消退,因此,若6-7歲尚未消退,家長可以考慮雷射治療,一樣有不錯療效。


前額、後枕處和人中,此三處是最長好發的部位,範圍可大可小,顏色也會有深淺差異。

嬰兒血管瘤:最常見的新生兒血管瘤



嬰兒血管瘤在生長期時,表面會有紅色草莓狀的隆起,因此又稱為草莓樣血管瘤。


嬰兒血管瘤的發生率大約1-3%,是一種良性的血管瘤,主要是因血管內皮細胞不正常的增生形成。

大多數會發生在頭頸部的,女寶寶發生的機率是男寶寶的三倍。

大多數在剛出生時,可以發現紅色點狀病灶,甚至一開始並沒有病灶產生,然後漸漸隨時間增大。


嬰兒血管瘤會自行消退,不需要治療?



筆者在這10年中,常常遇到許多新生兒因為其他皮膚問題求診,但在診治的過程中,發現有嬰兒血管瘤的病灶,詢問家長是否有在治療,有時都回答並沒有。

家長告知,之前的醫師都說血管瘤不用治療,會自己自然消退,因此就沒再理會了,但聽筆者一提,也納悶病灶為何越來越大。

早期認為血管瘤不需要治療,是因為當時對於血管瘤的致病機轉並不是那麼透徹,同時,10多年前建議的治療方式都是外用或口服的類固醇,然而,使用類固醇於血管瘤的風險遠大於對於病灶的改善。

因此,有一派學者認為,就觀察等它自行消退即可,但完全消退的機率並不是那麼高,常常會留下永久的後遺症,然而隨時這10年來對於血管瘤瞭解越來越清楚,新的藥物安全性相當高。

所以,積極治療,已經變成嬰兒血管瘤最重要的口號。


嬰兒血管瘤:病程分三期




  1.  初期病灶:嬰兒血管瘤在出生時病灶通常不明顯,或者只是很小的紅色斑點。
  2. 快速生長期:1-3個月大時會開始快速生長,不論是範圍或厚度都會明顯增加,顏色也變得更鮮紅,甚至會隆起,通常快速生長期會在5-6個月大時會結束。3個月內是黃金治療期,此時積極治療,有較高機會可以完全清除,並免留疤。
  3. 緩慢消退期:大約6個月大開始進入緩慢消退期,一直持續到4-5歲大,此時病灶會逐漸變平,顏色也開始轉淡,表面可能出現風乾橘子皮的樣貌,皮膚萎縮伴隨血管絲,整個膨脹的血管瘤就像消風一樣,皮下軟組織皺縮。


血管瘤:型態不同,治療有所差異



  1.  表淺型:血管增生只在皮膚淺真皮層,外表界線很鮮明,眼色很鮮紅。
  2.  深層型:位於較深真皮或皮下組織,顏色呈現深藍色或紫色,邊界較不明顯。
  3.  混合型:血管增生同時在淺、深真皮層和皮下組織,除了表面鮮紅色外,底部合併深層腫塊。


血管瘤一定要就醫嗎?


不論大小,不論數量,所有血管瘤患者建議一定要找專門皮膚科醫師診治評估。

千萬不要輕忽只是一個小紅點,有時等到變很大時才就醫治療,儘管用藥後,都可能產生不可逆的疤痕或痕跡。


哪種血管瘤,發現時須儘快就醫診治呢?



血管瘤若有以下三點,請家長一定要特別注意,儘快求助醫師診治:

  1. 部位:如果血管瘤發生在頭頸部、會陰部和胸部,要特別小心,在頭頸部的血管瘤,尤其是在眼週、嘴週和鼻腔附近,當越長越大時,可能會對於視力、進食和呼吸會造成影響。若在會陰部,也會影響外觀,若長在胸部,會導致皮下組織增生,會造成外觀上不對稱,因此都要積極治療。
  2. 大小:大面積得病灶(例如大於3X3cm),或者是整個肢體都遍布,也要儘快就醫治療。
  3. 數量:根據研究統計,若血管瘤數量大於5個,表示容易合併肝臟血管瘤,也要就醫安排檢查。

何時需治療?儘早!儘早!儘早!三個月內!



由於血管瘤在新生兒1-3個月為快速生長期,此時治療可以減少血管瘤快速增大,加速緩解,才不會造成其他危害。

另外,血管瘤只有40%會完全自行消退,不留痕跡,但有高達60%會留下突出或凹陷的病灶,特別是在比較大的病灶。

一旦留疤,可能會對孩童造成一生的陰影,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很重要。


治療選擇:相互搭配,效果加成



嬰兒血管瘤主要的治療方式有四種:外用眼藥水、口服藥物、雷射治療和手術。

基本上,外用眼藥水和口服藥物為第一線治療方式。

若已達穩定期,可輔以雷射治療,不但能增加消退速度,也能大幅增加清除機率。

手術鮮少使用,若是非常大範圍的嬰兒血管瘤,經由外用口服藥物效果不佳時,才會考慮。 


眼藥水(Timolol/Betaxolol):第一線治療


外用眼藥水,主要有兩種成分:Timolol和Betaxolol。

傳統以Timolol當作第一線治療,近來有新的文獻也佐證Betaxolol的功效。筆者曾經遇過患者對於Timolol效果不佳,改以Betaxolol則有不錯的療效。

眼藥水使用方式為早晚各一次,主要適用於較薄或表淺型的病灶。

偶有刺激性,筆者也曾遇過患者使用後出現嚴重刺激性皮膚炎反應而因此停藥。

因此,是否適合使用,仍建議家長諮詢兒童皮膚科醫師。

外用藥水在病灶初期效果較佳,早期使用會有不錯療效。


上面照片為患者使用眼藥水六個月後,再加上2-3次雷射治療,幾乎達到完全清除的療效。


口服藥物(Propranolol):第一線藥物,改寫治療篇章



早期治療嬰兒血管瘤,都是以口服類固醇藥物當作第一線治療,由於需要長期服用,對於新生兒風險較高,因此,以往嬰兒血管瘤都不建議治療。

2008年,一名法國醫師意外發現,Propranolol這個原本治療高血壓和新生兒開放性動脈導管的老藥,對於嬰兒血管瘤居然有相當不錯的療效,而且副作用發生率相當低。

這個意外的發現,改寫了嬰兒血管瘤治療的準則。

從此之後,醫師對於嬰兒血管瘤的治療態度有所改變,開始積極介入治療。

Propronolol,一天服用兩次,通常需要8-10個月的治療時間。

早期使用效果更佳,現在都建議10週內的新生兒就開始服用。

對於臉部、大型或深層血管瘤病灶,口服Propronolol絕對是治療首選,可以加速消退,減少疤痕。


口服Propranolol注意事項



Propranolol經過這十多年來的使用經驗,發現副作用相當少見。

由於Propranolol為乙型阻斷劑,其可能會引起低血糖、低血壓、心跳過緩或咳嗽。

因此,一天兩次服用都建議在餵食中或餵完奶再服用藥物,避免低血糖情形。

使用前並不需要先檢驗心電圖或檢測血糖,因此家長不需太焦慮。

若嬰幼兒感冒生病時,由於會服用其他藥物,同時氣管此時也較為敏感,會建議等到恢復健康後再服用。

另外,除非必要,5週大之前或者是體重太輕的新生兒建議先不採取口服藥治療。



口服藥物給予7個月後,達到相當不錯的效果,接著再輔以雷射治療。


有相當厚度的嬰兒血管瘤,口服藥物絕對為治療首選,外用藥物穿透力不佳,經過8個月治療後,已改善8成,皮膚已變平滑。


若口服藥物治療8個月後,進步已受限,可再加上雷射治療。


血管型雷射:最佳的輔助治療



不論是嬰兒血管瘤或者是酒色斑,血管型雷射絕對是最佳的輔助和治療首選。

血管型雷射早期只有染料雷射,這兩年,由於雷射技術突破,也有新一代的青萃光雷射。

血管型雷射主要是運用選擇性光熱療法的原理,血管瘤中紅血球內的含氧血紅素吸收雷射光後,會將光電轉變為熱能,進而加熱血管,選擇性地破壞血管壁,而且不會傷害周邊正常的皮膚組織,進而達到治療效果。

血管型雷射搭配口服藥物,可以清除殘餘病灶,增加病灶清除的機會,筆者10年的經驗也是如此,許多血管瘤的病灶經雷射治療後獲得大幅改善。


染料雷射:傳統最有效的血管型雷射



染料雷射為傳統治療血管瘤的血管型雷射。

筆者在中山附醫服務時,中山附醫是中部地區最早引進染料雷射的醫院,從第一代到第三代都有,以前中南部地區的嬰兒血管瘤都會轉到本院治療,也因此累積非常多的治療經驗。

染料雷射其波長為595nm,穿透力約只有1.3mm,因此若是較厚的血管瘤,需要較多次的治療。

通常雷射術後常會有瘀青,但並不會有傷口,通常在雷射術後1週左右會消退。

平均約每6-8週治療一次,會因病灶大小、厚度和對於雷射的效果影響治療次數。



患者經過4次雷射治療後,有相當不錯的療效。


對於混合型的嬰兒血管瘤,除了口服藥物外,搭配染料雷射,有不錯的療效。


青萃光(Derma V):最新一代血管型雷射,穿透深度大幅增加



由於雷射技術更新,除了原本傳統的染料雷射外,現在血管雷射也迎來新的機器:青萃光(Derma V),未來可能是血管雷射的主流。

青萃光具有兩種波長,分別為532nm和1064nm,因此,穿透能力較染料雷射深,可達5-10nm。

對於較厚的病灶或者是深層型病灶,可以有更好的治療深度,效果會比染料雷射佳。

同時根據研究發現,532m波長相較於染料雷射595nm的波長,對於血紅色有更佳的親和力。

青萃光除了對嬰兒血管瘤有效外,也可以用來治療臉上血管絲,酒糟泛紅和腿部靜脈曲張。

相較於染料雷射,雷射術後較不會引起瘀青。


成人型酒色斑,儘管病灶較厚,患者經過一次青萃光治療後,仍有明顯改善。


腿部的酒色斑,經過一次青萃光的治療,也有明顯淡化。


臉部惱人的血管絲,一次治療後,明顯改善不少。


三種紅胎記 相似卻不相同




寶寶紅胎記:診斷為先 治療相輔 



新生兒紅胎記其實不少見,家長發現時,其實不需過度驚慌。

求診專業的兒童皮膚科醫師就是治療的第一步,一旦確立診斷後,可以和醫師好好溝通,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不論是嬰兒血管瘤或者是酒色斑,治療的確是一個漫長的道路,但請相信醫師,我們都會好好陪伴,一起邁向清零的目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