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應皮膚科醫學會邀請,講述嬰幼兒孩童相關指甲問題,兒童門診中,除了皮膚疾病外,指甲的相關異狀也是許多家長求診的目的,因此,決定將演講內容整理後,提供給家長初步參考。許多孩童指甲問題實為生理性的變化,並不用太緊張,常會隨時間緩解,但如果還是有所疑慮,建議還是求治於皮膚科醫師,給予正確的治療方針。
孩童指甲問題多
不同年紀的指甲問題也有所不同,尤其孩童常見問題跟成人差別相當大,因此有必要專門討論。
匙狀指,為嬰幼兒最常見的指甲變化,就如同照片所示,大拇趾中央甲面凹陷,兩側指甲反而隆起,和正常的凸面指甲又所不同。
接下來的內容會以最常見的指甲問題為主,即為表格中紅色框中的指甲疾病一一分述。
匙狀指(Koilonychia)
引起的原因並不清楚,但會隨著年紀,等到指甲變厚而消失。
大部分的匙狀指在九歲前就會完全緩解,並不需要任何治療。
然而,如果成人出現匙狀指,則要檢查是否罹患缺鐵性貧血。
如同照片所示,經過半年後,匙狀指即恢復正常。
生理性甲裂(Transient physiological onychoschizia)
暫時性生理性甲裂,是一種正常的生理變化,最常出現在大拇指和腳趾。
典型變化就是指甲前緣有層狀剝落裂開,除了好發在新生兒外,孩童也會出現,筆者在門診也常遇到此問題。
這樣的表現會隨時間自然消退,因此,我通常會建議家長可以使用凡士林塗抹於指甲前緣,有保護的效果。
生理性甲裂有時在寶寶時常吸吮腳趾或拇指也可以發現。
大拇趾假性甲肉增生(”Pseudo-Hypertrophy” of the hallux)
照片中可以看第一個大腳趾的指甲凹陷,兩邊的甲肉有異常增大的樣子,這也是在新生兒很常見的狀況,稱為大拇趾假性甲肉增生(”Pseudo-Hypertrophy” of the hallux)。
臨床上除了兩側甲肉增生外,指甲也會呈現凹陷狀同時變成三角狀。
幾乎在很多新生兒都可以發現,雖然指甲內凹,但並不會有任何發炎現象,之後也會自行緩解。
手指博氏線(Beau's line of fingernails)
新生兒也常會在手指指甲上發現凹狀橫線,這通常會出現在一個月大的新生兒,稱為手指博氏線(Beau's line of fingernails)。
造成的原因是指甲生長板暫停生長,造成甲面凹陷,這認為和胎兒在子宮暫時受到壓迫有關。
家長不需要擔心,這在寶寶四個月大時就會完全消失,不需治療。
飛魚骨狀甲(Herringbone nail)
造成的原因也不清楚,但也隨著年紀長大而消失。
博氏線(Beau's lines)&脫甲症(Onychomadesis)
博氏線典型表現-橫狀凹陷甲溝,通常手指較為常見。
腸病毒後1-2個月,常會引起博氏線和脫甲症,因此,家長不需要過度緊張,等到指甲慢慢長回即可,當指甲尚未完全恢復時,可以塗抹凡士林保護。
點狀凹陷甲(Pitting nail)
點狀凹陷甲(Pitting nail),也是孩童指甲常見的異常表現之一,一旦發現凹陷甲,皮膚科醫師就會開始尋找相關的疾病,可以說是某些疾病的線索之一。
異位性皮膚炎、圓禿、乾癬和扁平苔癬等都會引起點狀凹陷甲,但仍有所差異。
圓禿所造成的點狀凹陷,通常分布較為均勻,大小和形狀也較一致。
乾癬所造成的凹陷通常較大較深,而且分布不均勻,大小和形狀也比較有差異。
點狀白甲症(Punctate leukonychia)
白甲症(Leukohychia)意指指甲變白,孩童也常好發。
白甲症引起的原因是指甲生長板受到傷害,造成其生成的指甲分化不全,而使原本的透明色變成白色。
白甲症可以是點狀或是線狀。
孩童白甲症以點狀為主,如果出現線狀白甲症,常在大拇趾,為鞋子長期摩擦受傷引起。
粗糙甲(Trachyonychia)
學齡前孩童為好發族群,可能是不明原因造成,也可能和一些系統性疾病有關,因此,有經驗的皮膚科醫師會將其當成診斷線索,開始檢查身體其他部位,進而做出確切診斷。
圓禿、異位性皮膚炎、扁平苔癬患者也常會合併粗糙甲。
通常預後良好,有一半的患者會自行消退。
孩童指甲 不可輕忽 儘速就診 正確診斷
孩童指甲異常儘管常為生理性的變化,會自行消退痊癒,但還是有許多表現會合併全身疾病,因此,如有異常,還是建議儘快就醫,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協助,才能確切診斷。
指甲的問題絕對不可不慎,見微知著。
很多人以為皮膚科醫師只看皮膚,其實,只要外觀可以看得到的部分,包括指甲和毛髮,都是皮膚科醫師處理的範疇喔~
下一篇,我們會再探討,孩童常見毛髮問題~